|
冀迁西县榆木岭长城参观记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2017-6-30参观冀唐山市迁西县金厂峪镇榆木岭段古长城
我对于长城的喜爱和向往是与生俱来的。小的时候,当我站在村子的后山上遥遥地、隐约地望见远方燕山山脉上的烽火台、城墙的时候就是那么地令我神往…在晚上的睡梦里我便来到了自己所神往的城墙之下,看到了那沧桑却亲切的楼台…
直到现在,我还依然经常在睡梦里看到那如巨龙般蜿蜒于远山上的令人神往和遐思的长城……
万里长城工程浩繁,绵延万里,沿线有数不尽的楼台、隘口、关城,而作为个人的自己与之相比就显得是那么地渺小,穷尽一生可能我们也只能了解其中的某些段落,而你我,又与其中的哪些部分有着缘分呢?
与长城结缘,也因为与长城所在的那个地方的那些人有着深深浅浅的缘,在古北口,在司马台,在曹家路,在墙子路,在迁西县…
因为要去河北省唐山市办理点儿事情,因为在那里有我所牵念着的一些人和那里的那一段古长城,我们便特意驾车200多公里来到了位于冀唐山市迁西县金厂峪镇的榆木岭村…
早就知道这里有一位“80后长城守护者”,这一次来到这里,我们也就首先要和他取得联系。我们向村里的老乡打听这位年轻人,老乡听说是村里保护长城的人,也就很快地想起了他,并告诉我们那个小伙子姓梁…
其实事先我们也并未和他做特别的约见,而机缘凑巧,今天他也正好在家里…他远远地招呼接应着我们,这是一位中等身材的农家小伙儿,模样和乡音中透出他的憨厚朴实…他的家是一处路边的农家小院儿,院子附近生长着玉米、瓜秧,院门外还圈养着两只小猪崽儿…走进小院儿,小梁马上就开始向我们介绍他家里的“藏品”,也就是多年以来在他巡视长城的过程中发现并收集在一起的关于长城的文字砖、残碑、瓷片、陶片、瓦片、石雷…从这些残缺不全的碑文中,尚能辨识得出“万历拾”,“刘应节”(曾任蓟辽总督),“戚继光”(曾任蓟镇总兵官)的字样。看着小梁收集珍藏的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让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金戈铁马的历史中,看到了我们的先人在这遥远的边关上虽然生活艰苦但修筑长城守卫疆土的意志却又是那么地坚强坚韧。
走进堂屋,又是一间展室,里面摆放着貌镜、油灯、汽灯、袜撑、旧式收音机、挂历、铃铛、坛坛罐罐等农家人过去使用的生活用品。这些物品也是小梁自己收集整理在一起的,他可真是个有心人。小梁说,也曾经有人愿意出高价收买那些从长城附近收集来的文物和这些老物件,可是他说出多少钱也不能卖,因为这些东西是属于他们村的,要为研究他们村的历史发挥作用。
走进东边的屋子,只见墙面上挂满了摄影师拍摄的关于榆木岭段长城的景观照片,在春花里、在秋叶旁、在晴空下、在云雾中,榆木岭长城展现着其风姿与风骨。还有一些照片,记录的是那一年小梁和村里的孩子们接待带领“世界徒步第一人”(美国人蒂芬·纽曼)来榆木岭长城时的情景。那一次蒂芬·纽曼在游览过长城之后就住在小梁的家里,时逢中国的中秋佳节,他一边品尝着美味的传统月饼和当地特产的板栗,一边听着小梁向他介绍关于长城的故事和文化,一边不住地赞叹长城的伟大和小梁的“very good”。小梁说:通过那次对“世界徒步第一人”的接待,他感到我们中国的长城已经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既然那么多外国人都非常喜欢我们的长城,也就更加坚定了自己“讲述长城故事,宣传长城文化,热爱家乡保护长城”的信念。 除了照片,墙面上还挂着一些友人赠送给小梁的书法作品,其中书写有“长城脚下第一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还有就是他获得的一些荣誉证书以及“文物保护员”证和“中国长城学会”会员证。
看来,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院落,却因为小梁的用心经营而充满着历史和文化的氛围。
参观过了小梁的展室和藏品并稍作休息后,我们也便急切地想请他带领我们去看那令我们心心念念的长城,他爽快地答应并换上他平时巡视长城时所穿的鞋子拿起那根树枝做的手杖…
小梁带着我们沿着他所熟悉的小路从山脚向山上攀登。山坡上,粗壮的百年栗树枝繁叶茂,因为这里矿产丰富,也使得这里的板栗富含了营养物质而口味甘甜,成为这里的传统特色农产品。
向山坡上并未走出很远,我们就看到了那斑驳沧桑的长城的墙体,那城墙上的包砖大多已经脱落,只剩下小石块和土混合在一起的夯土墙体部分还依然顽强地横亘于这山岭之上。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攀登,我们便到达了一处恰好能够俯瞰榆木岭村全景的一处地方。穿过城墙上的暗门,站在门洞外,只见山脚下的榆木岭村如一弯新月坐落在山谷之间,村庄两旁的山峦隔村对峙,古长城亦依山就势紧锁谷口,古时这里曾设榆木岭关。据文史资料介绍:榆木岭段长城东接迁安,北抵宽城;榆木岭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城高一丈五尺,周长一百四十七丈三尺,设南北二门,城南有校军场和点将台,明清时期都曾有官兵驻守,编制约400人。
继续向前走,我们时而走过城墙脚下,时而走在墙体上,时而穿过尚存的城楼。在行进的过程中,我观察到,榆木岭段长城的城砖是由土与砂粒的混合物烧结在一起的,而且有的墙段并未包砖而是由山石包砌成的“虎皮墙”。当然这肯定是由这里的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建筑材料所决定的,这也正体现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建筑原则吧。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雨沧桑,这城墙、城楼多已残破甚至坍塌,不过其中的一部分保存得还算完整。给我印象较深的就有其中的“将军楼”。此楼凸出于长城墙体之外,墙面包砖的颜色亦异于其它楼台,内部为回廊结构,空间宽阔,当年将士放置兵器、灯烛的位置还清楚可见,它的穹顶也仍然完好,所以这座城楼还完全具备供人们居住过夜的条件,看着这样坚固的楼台,我们不能不感叹于古人建筑质量之精良!
再往前行,我们感觉城墙的坡度突然变陡了,而小梁却说与前面更陡更险的地段相比,这样的坡度并不算什么。抬眼望去,在那更高更远更险的山峰上,烽火台遥遥在望、长城蜿蜒不尽。在这样险峻的山峦上我们的先人硬是以顽强的毅力创造出了这样伟大的世界奇迹,这怎么能不令人由衷地赞叹!然而,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固然是坚固雄伟的,但它最终却并未能使大明王朝免于覆灭的命运,历史事实证明:再坚固的防御工程也会溃于政治的腐朽没落,民心的涣散迷离;真正让国家强大、令外敌畏惧的还是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发展、民众的同心。
我们一边攀登着长城,一边和榆木岭长城保护员梁庆立进行着交流。他为我们作向导介绍这里长城的历史和一些楼台的名字、特点,通过他的讲解也使我们对于这里长城的认识变得更加具体了。通过和他的交流我们也对于他保护长城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是个土生土长的榆木岭人,祖上就是长城修筑者中的一员。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听着爷爷和父亲讲述的长城故事长大,耳濡目染,便对长城有着一种朴素的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长城的认识也日益加深,使他对于家乡、对于长城的热爱也更加强烈。与此同时,当他看到因为年代久远长城的损毁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本应避免的人为因素导致的对于长城的破坏更是令他十分痛心。于是,他便萌生了要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长城的想法。他也真的那样去做了,到现在,他已经在保护长城的道路上走了近十年。多年来,他坚持定时地巡视长城。他默默地捡拾起游人丢弃的垃圾,擦去游人留下的字迹,垒砌自然坍塌掉的城砖,发现比较严重的问题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2015年的“立秋”时节,有不法分子盗挖“将军坟”楼,小梁发现后立即报警并在长城上蹲守度过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是长城保护员,也是义务导游员,每年他都要接待几十拨来这里探访长城的游人。同时,他也是义务救护员,2014年,有“驴友”在登长城的时候意外摔伤了腿,就是他组织村民对受伤的“驴友”进行了救助。
小梁保护长城是自发的“志愿”性质的,相关政府部门每个月仅提供给他一百多元的补助费。为了照顾家里的生活,他也会外出做一些其他的工作,但是心里却时刻惦记着家乡的长城,他说他不能离开家时间太久了,因为时间长了他就会想家、想长城。他还表示,他保护长城的信念是十分坚定的,不但他自己,将来他还要让他的儿子也来保护长城!看来,他的心、他的生命已经和这里的长城紧紧相连!那么我想,适当提高这些长城保护员的补助费标准,使他们所做的事情职业化,让他们的基本生活能够得以保障,也应该是国家在长城保护方面的一个思路吧。
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并没有走出很远,也便不得不返回了,在返回的时候,我们反复向他表达了对这里的沧桑而雄奇的长城的赞叹,我们都认为:只有伟大的民族才能创造出这样伟大的奇迹,长城是中华民族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绿水青山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万里长城是珍贵的文化资源,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保护。
但愿这青山依旧,长城不倒,千秋万岁!……
�
本贴最后一次由白发渔樵修改于2017-07-13 21:49:52
本帖由 白发渔樵 于2017-07-10 19:36:33发表
[关闭] [编辑] [删除] [管理] [表状]
[相关文章]
● 冀迁西县榆木岭长城参观记 [网址] 【白发渔樵】2017-07-10 19:36:33 [22541] (7K)
○ 喜欢长城应该是天生的 【cdch414】2019-04-21 18:09:39 [21297] (114)
○ 感谢美文! 【火箭人】2017-07-11 16:40:34 [21142] (无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