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高地
 司令 

2011-07-18 Mon

宣府北路(独石口)再次发现《连墩》遗址!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正虎沟东山长城七连墩》


2011年7月16日,秦力、都市丽人和我再次赴赤城县独石口镇正虎沟村东西一线探察长城现状时,又惊喜的发现《连墩》遗址一处。这是在首次发现华北地区《独石口城西沟长城五连墩》之后的又一次惊喜发现——《正虎沟东山长城七连墩》!
当时,我由于体力不支,随秦力和都市丽人之后向正虎沟东山(海拔1624米的高地)上的烽墩前行。走在最前面的秦力突然高喊“这里有五连墩!”我们都异常兴奋的赶了上去察看。“就是连墩遗址!而且是《七连墩》!”因为有了上次发现《独石口城西沟长城五连墩》的经验,我们可以认定这次发现的就是《连墩》遗址。经过仔细量读和察看是一个大墩七个小墩。大墩在北,七个小墩在南,一字排列。比较规整。(具体的数据和一些情况,由秦力和都市丽人补充,他们记录的细致详实。)
与此同时,经过现地勘察和图上量读:①《连墩》成南北排列;②与《城西沟长城五连墩》 基本平行;③与《城西沟长城五连墩》相距3200米,可通视。
当面地形:此段长城的正面(北)是沽源县的沙家窑、三公堂村。虽然是山地,但沟壑起伏不大,开阔缓漫,便于众骑通过。是极冲险要之地。通过此地,可迂回至独石口、马连口之南,也可直插马营之侧背,进而直逼滴水崖、长安岭等地。
当面敌情:公元1374年(明洪武七年)元鲁王大举内犯独石口;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瓦剌突袭攻克独石口、马营、赤城、长安岭直捣怀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土木之变”,致使大明皇帝被擒;公元1522年(明嘉靖元年)以后,蒙元势力鞑靼、俺答等数万骑常驻独石口之北,经常南犯侵入独石口至滴水崖、怀来、保安、隆庆(延庆)一带抢掠,“攻毁屯堡,焚掠甚惨”。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清皇太极统帅四路大军伐明,一部南下独石口,直逼京师。
由此可见,在这里设置《连墩》报警系统是必须、必然的。是地形、敌情之必须,又是地形、和当面敌情之必然。此《连墩》的地理位置,适中恰当。可以观察到沙家窑、三公堂方向的敌情,辨清来犯之敌的数量;又可通视《城西沟长城五连墩》,便于及时上报传警。


关于《七连墩》的联想。
《五连墩》无可争议。实地有物,史籍可考。(明成化二年(1466)有法令规定:“令边候举放烽炮,若见敌一、二十人至百余人举放一烽一炮,五百人二烽二炮,千人以上三烽三炮,五千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 )但《七连墩》史籍至今没有找到有力依据。
此次《七连墩》明确发现,又给《独石口城西沟长城五连墩》提出有力质疑。当时,秦力首先提出不止五个小墩,像是七个或是八个小墩;随后诗书提出可能是十个小墩;我和都市丽人、杨轶(杨俊祥)再次实地细致的考察,杨轶提出七个小墩比较清晰可辨。我即同意了杨轶的观点。同时我和杨轶回顾了以前在红沙梁、万全洗马林方向看到的比较明显的一个大墩,七个小墩遗址的情况。当即我俩异口同声道“是不是明宣府(宣边)有他的特出情况,特殊性,宣府就是设置的《七连墩》?”并决定再进一步查找历史依据和资料,再进一步实地考察,寻找物证,暂且叫镇西台处的连墩叫《独石口城西沟长城五连墩》。
明朝时,从蒙元势力的南犯抢掠的方向看,是由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蔓延的;从南犯抢掠的力量看,是由最初的数十人、百人不断发展到数百人,数千人直至万人,最后到了几万人的大举进犯;从抢掠的范围看,由边远的地方不断深入到内地纵深,最后发展到兵临大明王朝的京师城下。从宣府当面之敌的数量看比较多(仅独石口外就有数万之敌),而且宣府距京师较近。明成化年间的《五连墩》设置,到了后来,已经很不适应敌情的发展变化形势了。兵法上有一原则即“敌变我变。。。。。。。”宣府会不会由此把《五连墩》发展成为《七连墩》?使之更能及时准确的报告来犯之敌的情况,给上级决心提供准确的敌情依据?这只是猜想或是联想。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司令于 2011-07-18 18:23:04 发表在分类:网言
(41481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